開學第一天,教室裡擠滿來選修「領導」課程的學生,這一群兩年後就會變成企業競相爭取的名校MBA,心中難免興奮地等待教授的出現。教室門被推開後,走進三個人,教授後面跟著一個年輕的陌生人,還有一位則是大家都認識的企業名人,年紀與教授相當,大約都在六十歲左右。教授先介紹這位年輕的陌生人,說他是去年以第一名畢業的MBA學生;另外這位企業名人則是教授的高中同學,學歷只有高中畢業。教授說明他今天會請這兩位來賓分別用二十分鐘來說明什麼是「好的領導」,然後要同學寫出這兩人的差異何在。
第一名的畢業生在短短二十分鐘內引用了五位名人的領導經驗,這五人包括奇異的傑克威爾許,英代爾的安迪葛洛夫,管理泰斗彼得杜拉克,與台灣的郭台銘和張忠謀。聽來似乎這五人的領導方式便代表著好的領導。年輕人講完後,很有信心地將麥克風交到這位企業名人手中,企業家微笑說,他本來可以用六個字就說明完「什麼是好的領導」,他語氣停頓了一下,「但是怕教授和同學說我在混水摸魚,因此必須把六個字講成二十分鐘,希望大家未來不要學我把領導複雜化了」。
「在我四十年的職場歲月中,只是不斷地想做到一個境界:那就是如何讓別人在我的公司上班是出於『心』甘情願,而非出於『薪』甘情願。雖然只差一個字,我卻練習了四十年。」
「要做到『薪』甘情願比較簡單,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就辦得到,但要做到讓別人『心』甘情願,就必須要讓員工從心底接受你,所以我才認為,領導沒有什麼大道理,就是『領導等於做人』這六個字而已」。
我把職場分成從什麼都不懂、初階主管、中階主管、高階主管、老闆五個階段,為了把人做好,我不斷在每一階段練習一件事,因此總共要練習五件事,雖然只有五件事,但它們共花了我四十年的時間」。
「在我自己剛畢業,什麼都不會的時候,我練習的第一件事是:『少不多是』,也就是我從不會去問公司給的任務有多困難,我只問自己要如何去達成而已,練習久了,就會感覺到自己正快速地成長」。
「後來自己變成了初階主管,我練習的第二件事是:『少說多聽』,也就是可以聽的時候我絕對不開口,讓自己不斷學習如何掌握重點與分析邏輯。練習久了,自然學會以後講話只需講重點的智慧」。
「當自己成為中階主管後,我練習的第三件事是:『少我多你』,也就是多想到別人,少想到自己,凡是以別人的角度來想,練習久了,自然培養出更大的雅量。」
成為高階主管時,我練習的第四件事是:『少舊多新』,也就是我不再重覆做已經成功做過的事,否則不可能有新的突破,練習久了,就會不斷產生新的創意。」
「最後當自己變成了老闆,我練習的第五件事是:『少會多讀』,也就是要求自己重新從什麼都不會的階段再開始要求自己,放空自己多閱讀,書讀多了,自然會看到自己還有很多本該謙虛的地方。」
老教授最後向學生解說道,他今天之所以安排一位沒經驗的管理者,與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管理者來對比,主要目的是想讓學生親身感受一個簡單的事實,若想將自己變成一位成功的領導者,那就請先要把人做好。「自己都無法把人做好的人,要如何來領導別人?因為智慧都源自於怎麼做人!」
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
一個郵差故事 改變兩億美國人觀念
一次遇見弗雷德,是在我買下新居不久。遷入新居幾天後,有人敲門來訪,我打
開房門一看,外面站著一位郵遞員。
“上午好,桑布恩先生!”他說起話來有種興高采烈的勁頭:
“我的名字是弗雷德,是這裡的郵遞員。我順道來看看,向您表示歡迎,介紹一下我自己,同時也希望能對您有所了解,比如您所從事的行業。”
弗雷德中等身材,蓄著一撮小鬍子,相貌很普通。但儘管外貌沒有任何出奇之處,他的真誠和熱情卻溢於言表。
這真讓人驚訝。
我收了一輩子的郵件,還從來沒見過郵遞員做這樣的自我介紹,但這確實使我心中一暖。
我對他說:“我是個職業演說家,這算不上真正的工作。”
“如果你是位職業演說家,那肯定要經常出差旅行了?”弗雷德問我。
“是的,確實如此。我一年總要有160到200天出門在外。”
弗雷德點點頭繼續說道:
“既然如此,如果你能給我一份你的日程表,你不在家的時候我可以把你的信件暫時代為保管,打包放好,等你在家的時候再送過來。”
這簡直太讓人吃驚了!不過我對弗雷德說,沒必要這麼麻煩:“把信放進房前的信桶就好了,我回家的時候再取也一樣的。”
他解釋說:“桑布恩先生,竊賊經常會窺探住戶的郵箱,如果發現是滿的,就表明主人不在家,那你就可能要身受其害了。”
弗雷德比我還關心我的郵件!不過畢竟在這方面,他才是專家。
他繼續道:“我看不如這樣,只要郵箱的蓋子還能蓋上,我就把信放到裡面,別人不會看出你不在家。塞不進郵箱的郵件,我擱在房門和屏柵門之間,從外面看不見。如果那裡也放滿了,我就把其他的信留著,等你回來。”
此時我不禁暗自琢磨:
這人真的是美國郵政的僱員嗎?或許這個小區提供特別的郵政服務?不管怎樣,弗雷德的建議聽起來真是完美無缺,我沒有理由不同意。
兩周後,我出差回來,剛把鑰匙插進鎖眼,突然發現門口的擦鞋墊不見了。我想不通,難道在丹佛連擦鞋墊都有人偷?不太可能。轉頭一看,擦鞋墊跑到門廊的角落了,下面還遮著什麼東西。
事情是這樣的:在我出差的時候,美國聯合遞送公司(UPS)誤投了我的一個包裹,給放到沿街再向前第五家的門廊上。幸運的是,我有郵遞員弗雷德。
看到我的包裹送錯了地方,他就把它撿起來,送到我的住處藏好,還在上面留了張紙條,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,又費心用擦鞋墊把它遮住,以避人耳目。
弗雷德已經不僅僅是在送信,他現在做的是UPS份內應該做好的事!
他的行為使我動容。
作為一個職業演說家,不管是在客戶服務還是一般的業務中,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並指出服務質量上的問題。但要找到優秀的例子,甚至是稍堪稱許的,都要困難得多。
但弗雷德卻是一個金光燦燦的例子,人性化的貼心服務正該如此,他為所有渴望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的人樹立了榜樣。
由於弗雷德的榜樣,我開始把他的事跡拿出來,在全國各地舉行的演講與座談會上和聽眾一起分享。
似乎每一個人,不論他從事的是服務業還是製造業,不論是在高科技產業還是在醫療行業,都喜歡聽弗雷德的故事。聽眾對他著了迷,同時也受到他的激勵與啟發。
回到住地,我偶爾有機會轉告弗雷德他的事跡如何激勵著別人。
我告訴他,有一位灰心喪氣、一直得不到老闆賞識的員工,寫信給我說弗雷德的榜樣鼓勵她“堅持不懈”,做她心裡認為正確的事,不計較是否能得到承認和回報。
我還告訴弗雷德,在一次演講之後,一位聽講的經理人員把我拉到一邊,對我說他現在才認識到,原來一直以來自己事業的理想就是做一個“弗雷德”。他相信,在任何一個行業和領域裡,每個人的奮鬥目標都應該是傑出和高質。
至於我本人,則希望以更正式的方式對弗雷德的傑出服務表示謝意。
耶誕節臨近的時候,我在郵箱裡給他放了一份小小的禮物。第二天,我的郵箱裡有一封不同尋常的信,上面貼著郵票,可是沒蓋郵戳。我看了一下回執,發信人是郵遞員弗雷德。
弗雷德知道把未經郵局投寄的信私自放入郵箱是違法的。所以,儘管是他本人把信從自己家送到我的住處,他還是在信封上面貼上郵票,使其合法。
信的內容摘錄如下:
“親愛的桑布恩先生,感謝你送我的聖誕禮物……你在演講和座談會上提到我,真使我受寵若驚。我希望自己能一直提供優秀的服務。
你真誠的,郵遞員弗雷德。”
接下來的十年中,我一直受惠於弗雷德的傑出服務。一旦信箱裡的郵件塞得亂糟糟,那準是弗雷德沒有上班。弗雷德為這條街的住戶服務時,我的信件總是捆紮整齊的。
一直到今天,我也無法說清,弗雷德的動力究竟來自何處。
我知道,額外的優秀服務並未給他帶來更高的收入;我猜測,他也沒有因此得到僱主的特別賞識或提拔(如果有,我也從沒聽說)。據我所知,他也沒有私下參加過任何特別的培訓或激勵計劃。
我能確定的一件事是:弗雷德和他工作的方式,對於21世紀任何想有所成就、脫穎而出的人來說,都是一個最適用的象徵。
真理是可以傳播的,我從弗雷德身上得到幾點啟發,這些啟發對於任何行業中的任何人,都是適用的。
每個人都能有所作為。
不怕你所工作的機構有多龐大,甚至也不怕它有多麼糟糕,個人在這個機構中,永遠能有所作為。上司可能對員工出色的表現設置障礙,或對之視而不見,或者不能充分賞識和鼓勵;也可能,上司願意對員工進行培訓,改善他們的業績,並給予獎勵。但不管環境的利弊順逆,最終,超卓的工作表現,還是員工自己抉擇的結果。
想一想,你在工作中為顧客和同事帶來了喜悅,還是給他們增添了煩惱?你是幫助自己的組織與其目標更近一步,還是與它背道而馳?你的工作表現是因循普通,還是超凡脫俗?你是減輕了他人的負擔,還是給他們添加了累贅?你願襄助他人脫穎而出,還是願意拖人家的後腿?
沒人能阻止你選擇卓越。
在每一天結束之際,關鍵的問題只有一個:“你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?”
開房門一看,外面站著一位郵遞員。
“上午好,桑布恩先生!”他說起話來有種興高采烈的勁頭:
“我的名字是弗雷德,是這裡的郵遞員。我順道來看看,向您表示歡迎,介紹一下我自己,同時也希望能對您有所了解,比如您所從事的行業。”
弗雷德中等身材,蓄著一撮小鬍子,相貌很普通。但儘管外貌沒有任何出奇之處,他的真誠和熱情卻溢於言表。
這真讓人驚訝。
我收了一輩子的郵件,還從來沒見過郵遞員做這樣的自我介紹,但這確實使我心中一暖。
我對他說:“我是個職業演說家,這算不上真正的工作。”
“如果你是位職業演說家,那肯定要經常出差旅行了?”弗雷德問我。
“是的,確實如此。我一年總要有160到200天出門在外。”
弗雷德點點頭繼續說道:
“既然如此,如果你能給我一份你的日程表,你不在家的時候我可以把你的信件暫時代為保管,打包放好,等你在家的時候再送過來。”
這簡直太讓人吃驚了!不過我對弗雷德說,沒必要這麼麻煩:“把信放進房前的信桶就好了,我回家的時候再取也一樣的。”
他解釋說:“桑布恩先生,竊賊經常會窺探住戶的郵箱,如果發現是滿的,就表明主人不在家,那你就可能要身受其害了。”
弗雷德比我還關心我的郵件!不過畢竟在這方面,他才是專家。
他繼續道:“我看不如這樣,只要郵箱的蓋子還能蓋上,我就把信放到裡面,別人不會看出你不在家。塞不進郵箱的郵件,我擱在房門和屏柵門之間,從外面看不見。如果那裡也放滿了,我就把其他的信留著,等你回來。”
此時我不禁暗自琢磨:
這人真的是美國郵政的僱員嗎?或許這個小區提供特別的郵政服務?不管怎樣,弗雷德的建議聽起來真是完美無缺,我沒有理由不同意。
兩周後,我出差回來,剛把鑰匙插進鎖眼,突然發現門口的擦鞋墊不見了。我想不通,難道在丹佛連擦鞋墊都有人偷?不太可能。轉頭一看,擦鞋墊跑到門廊的角落了,下面還遮著什麼東西。
事情是這樣的:在我出差的時候,美國聯合遞送公司(UPS)誤投了我的一個包裹,給放到沿街再向前第五家的門廊上。幸運的是,我有郵遞員弗雷德。
看到我的包裹送錯了地方,他就把它撿起來,送到我的住處藏好,還在上面留了張紙條,解釋事情的來龍去脈,又費心用擦鞋墊把它遮住,以避人耳目。
弗雷德已經不僅僅是在送信,他現在做的是UPS份內應該做好的事!
他的行為使我動容。
作為一個職業演說家,不管是在客戶服務還是一般的業務中,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並指出服務質量上的問題。但要找到優秀的例子,甚至是稍堪稱許的,都要困難得多。
但弗雷德卻是一個金光燦燦的例子,人性化的貼心服務正該如此,他為所有渴望在工作中有所作為的人樹立了榜樣。
由於弗雷德的榜樣,我開始把他的事跡拿出來,在全國各地舉行的演講與座談會上和聽眾一起分享。
似乎每一個人,不論他從事的是服務業還是製造業,不論是在高科技產業還是在醫療行業,都喜歡聽弗雷德的故事。聽眾對他著了迷,同時也受到他的激勵與啟發。
回到住地,我偶爾有機會轉告弗雷德他的事跡如何激勵著別人。
我告訴他,有一位灰心喪氣、一直得不到老闆賞識的員工,寫信給我說弗雷德的榜樣鼓勵她“堅持不懈”,做她心裡認為正確的事,不計較是否能得到承認和回報。
我還告訴弗雷德,在一次演講之後,一位聽講的經理人員把我拉到一邊,對我說他現在才認識到,原來一直以來自己事業的理想就是做一個“弗雷德”。他相信,在任何一個行業和領域裡,每個人的奮鬥目標都應該是傑出和高質。
至於我本人,則希望以更正式的方式對弗雷德的傑出服務表示謝意。
耶誕節臨近的時候,我在郵箱裡給他放了一份小小的禮物。第二天,我的郵箱裡有一封不同尋常的信,上面貼著郵票,可是沒蓋郵戳。我看了一下回執,發信人是郵遞員弗雷德。
弗雷德知道把未經郵局投寄的信私自放入郵箱是違法的。所以,儘管是他本人把信從自己家送到我的住處,他還是在信封上面貼上郵票,使其合法。
信的內容摘錄如下:
“親愛的桑布恩先生,感謝你送我的聖誕禮物……你在演講和座談會上提到我,真使我受寵若驚。我希望自己能一直提供優秀的服務。
你真誠的,郵遞員弗雷德。”
接下來的十年中,我一直受惠於弗雷德的傑出服務。一旦信箱裡的郵件塞得亂糟糟,那準是弗雷德沒有上班。弗雷德為這條街的住戶服務時,我的信件總是捆紮整齊的。
一直到今天,我也無法說清,弗雷德的動力究竟來自何處。
我知道,額外的優秀服務並未給他帶來更高的收入;我猜測,他也沒有因此得到僱主的特別賞識或提拔(如果有,我也從沒聽說)。據我所知,他也沒有私下參加過任何特別的培訓或激勵計劃。
我能確定的一件事是:弗雷德和他工作的方式,對於21世紀任何想有所成就、脫穎而出的人來說,都是一個最適用的象徵。
真理是可以傳播的,我從弗雷德身上得到幾點啟發,這些啟發對於任何行業中的任何人,都是適用的。
每個人都能有所作為。
不怕你所工作的機構有多龐大,甚至也不怕它有多麼糟糕,個人在這個機構中,永遠能有所作為。上司可能對員工出色的表現設置障礙,或對之視而不見,或者不能充分賞識和鼓勵;也可能,上司願意對員工進行培訓,改善他們的業績,並給予獎勵。但不管環境的利弊順逆,最終,超卓的工作表現,還是員工自己抉擇的結果。
想一想,你在工作中為顧客和同事帶來了喜悅,還是給他們增添了煩惱?你是幫助自己的組織與其目標更近一步,還是與它背道而馳?你的工作表現是因循普通,還是超凡脫俗?你是減輕了他人的負擔,還是給他們添加了累贅?你願襄助他人脫穎而出,還是願意拖人家的後腿?
沒人能阻止你選擇卓越。
在每一天結束之際,關鍵的問題只有一個:“你做了什麼有意義的事?”
永遠要追問自己的「動機」
原本已經放棄教沒有創意的人創意,我一直想,也很挫折,為什麼我會,學生不會?明明我看到的事,為什麼沒辦法讓他們也看到?我甚至讓學生跟著我,看我排戲,魔術都變給他看了,他還是看不到,這表示他有些基礎沒有到位,所以事情發生在他面前,他連看都看不懂。
2001年,我到印度佛陀證悟的菩提迦葉參加佛法研習營。在那個充滿創意的地方,我經歷了一次突破,不僅反省自己的教學方式,也反省現代文明看待創意的錯誤。
我突然看清,在藝術中的學習有其限制,要怎麼補償這個限制?於是想到佛法所說的智慧與方法,修行的人,如果要對佛法有更深的體驗,智慧、方法兩者必須兼有。企業都了解這個道理,如果沒有方法來執行,再偉大的想法也沒有用。
現在很多人覺得無厘頭、搞怪就是創意,搞怪誰不會?這是最簡單的,只是怎麼搞怪而有道理,這就不容易了。
而且,搞怪的目的是什麼?如果是為了凸顯自己,這是利己的動機,那麼創意成果也比較有限。如果是為了更大的理想,才可能有較大的成果。
創意,從改變看法開始
創意是自己出一個題目,然後自己去解題。要有創意,首要是改變自己的看法。我用電腦來比喻,人就像電腦,也有一個作業系統,但是我們所有的預設值都不利於創意,我們把一切事物制式化、固定化、格式化,不只是做事方法,連人生都格式化。星期一到星期五上班,週末則休閒,這種生活和創意隔得很遠。我不是說生活一成不變就跟創意無緣,只是你要認清自己已經掉入一種格式,這格式會不會影響你看世界的方式?你看事情會不會因此變得愈來愈狹窄?能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?會不會更包容?
要檢驗自己是否有創意,要看自己能不能改變視點,能不能用別人的眼睛來看、站在別人的立場來看,如果是,就表示你還有創意的希望。如果只是鹵莽地捍衛自己的想法,表示你已經關了起來。要改變自己,第一步是能站在別人的位置看事情,這不容易,這表示你要了解他,感受他所感受的,其中牽涉到很多需要開發的能力。
要不斷地追問自己
動機和創意成品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,創意一定要追問創作背後的動機。我的老師吉美欽哲仁波切說,「改變道路最快的方式,就是改變目的地。」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,盲目旅行,到最後人都傻了,覺得世界愈來愈大,大到無法管理。我也喜歡旅行,卻覺得世界是愈來愈小,我會在旅行中管理自己的經驗,懂得更體會人、更關懷人。在創意的過程中,不斷問自己的動機很重要。一直追問,是希望你能夠保持好的視線,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。
創意有主動和被動之分,大部份的創作者都屬於被動創意,但兩者需要的過程是一樣的。被動創意也要追問自己的動機,動機不同,會有不同的做法和思維。創意永遠都是有條件的,要知道什麼能做,什麼不能做。
我最近為國家音樂廳導莫札特歌劇,我的限制很大,因為音樂廳不是劇場,沒有大幕,也沒有側台,不能搬大道具上來,對一個導演是綁手綁腳。
但如果清楚自己的動機,做事會更有效率,也能找出最好的做法,這就是創意,好的做法就會包含無限的創意。
成敗在於動機
台灣沒有理由不成為亞太創意中心,我們有很多特殊的大環境,例如,台灣人聰明、勤勞;更重要的是,台灣是個善良的地方,台灣的善,是出自很深的宗教情懷及儒家傳統,沒有多少地方可以比得上,這是創意最大的財富。
企業界非常需要創意,而且它本來就應該領先創意,而不是藝術界在領先創意。企業是否有創意,還是必須先回到動機,如果企業的動機是賺錢,創意的思考會受限。真正開明的企業家,目的不是為了賺錢,而是創造更好的世界,這就不一樣了。創意的動機要看是利己還是利他,如果動機在利他,收穫無可限量。
我認為這幾年最有創意的企業是蘋果電腦,蘋果的作業系統可能不如視窗,但是它用起來就是舒服。我在蘋果身上,看到一個控制得很好的創意,而且始終保持一致性。蘋果的iPod很厲害,多少公司的MP3比它更好、功能更多,就是沒有它美,它完全懂得現在人要的是感覺。只要有過那種觸感,你就知道。
我今年初應邀到史丹福大學教書,校方給我一台蘋果電腦。這是我第一次使用蘋果電腦,用過之後,至今讓我懷念的不是它的功能,而是它的感覺。這是很感性的東西,它的企業動機是要創造一個更人性的電腦,它把這個動機當作最後的目標。我雖然不了解這家公司,但是我認為他們不希望未來的世界是機械化的冰冷世界,他們在乎的是電腦跟人的關係。
現在所有的商品都在拚「有感覺」,但是大部份還是加碼在功能部份,這是創意的下游,企業能不能在創意上游就找出自己的動機?企業不但要問某一項產品的動機,也要問整體企業的動機是什麼,如果整體動機是競爭、要贏,那麼創意深度也不可能太高。
做創意必需活在當下
從事創意工作,必須活在當下,當下是充滿任何可能性的點,我們大部份時間都遠離它,都在想過去或未來的事,尤其是企業界。如果真的能靜下來,就懂得在當下的這一剎那裡面,會看到無限的可能性,創意就在其中。我在做戲的時候,會想辦法讓自己空掉,這對企業同樣重要。
企業面對很多困難的處境,與其鑽進每一個細節,不如想辦法空掉,這時很多答案自然會出來。空掉是指放下所有瑣瑣碎碎的理念、思維,非常安靜的享用當下地時刻,你的頭腦沒有趕忙地往未來想,也沒有沈醉在過去,真的看到當下的風景,這時你就變成海綿,創意會自動進來。
---文/賴聲川
2001年,我到印度佛陀證悟的菩提迦葉參加佛法研習營。在那個充滿創意的地方,我經歷了一次突破,不僅反省自己的教學方式,也反省現代文明看待創意的錯誤。
我突然看清,在藝術中的學習有其限制,要怎麼補償這個限制?於是想到佛法所說的智慧與方法,修行的人,如果要對佛法有更深的體驗,智慧、方法兩者必須兼有。企業都了解這個道理,如果沒有方法來執行,再偉大的想法也沒有用。
現在很多人覺得無厘頭、搞怪就是創意,搞怪誰不會?這是最簡單的,只是怎麼搞怪而有道理,這就不容易了。
而且,搞怪的目的是什麼?如果是為了凸顯自己,這是利己的動機,那麼創意成果也比較有限。如果是為了更大的理想,才可能有較大的成果。
創意,從改變看法開始
創意是自己出一個題目,然後自己去解題。要有創意,首要是改變自己的看法。我用電腦來比喻,人就像電腦,也有一個作業系統,但是我們所有的預設值都不利於創意,我們把一切事物制式化、固定化、格式化,不只是做事方法,連人生都格式化。星期一到星期五上班,週末則休閒,這種生活和創意隔得很遠。我不是說生活一成不變就跟創意無緣,只是你要認清自己已經掉入一種格式,這格式會不會影響你看世界的方式?你看事情會不會因此變得愈來愈狹窄?能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?會不會更包容?
要檢驗自己是否有創意,要看自己能不能改變視點,能不能用別人的眼睛來看、站在別人的立場來看,如果是,就表示你還有創意的希望。如果只是鹵莽地捍衛自己的想法,表示你已經關了起來。要改變自己,第一步是能站在別人的位置看事情,這不容易,這表示你要了解他,感受他所感受的,其中牽涉到很多需要開發的能力。
要不斷地追問自己
動機和創意成品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,創意一定要追問創作背後的動機。我的老師吉美欽哲仁波切說,「改變道路最快的方式,就是改變目的地。」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,盲目旅行,到最後人都傻了,覺得世界愈來愈大,大到無法管理。我也喜歡旅行,卻覺得世界是愈來愈小,我會在旅行中管理自己的經驗,懂得更體會人、更關懷人。在創意的過程中,不斷問自己的動機很重要。一直追問,是希望你能夠保持好的視線,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。
創意有主動和被動之分,大部份的創作者都屬於被動創意,但兩者需要的過程是一樣的。被動創意也要追問自己的動機,動機不同,會有不同的做法和思維。創意永遠都是有條件的,要知道什麼能做,什麼不能做。
我最近為國家音樂廳導莫札特歌劇,我的限制很大,因為音樂廳不是劇場,沒有大幕,也沒有側台,不能搬大道具上來,對一個導演是綁手綁腳。
但如果清楚自己的動機,做事會更有效率,也能找出最好的做法,這就是創意,好的做法就會包含無限的創意。
成敗在於動機
台灣沒有理由不成為亞太創意中心,我們有很多特殊的大環境,例如,台灣人聰明、勤勞;更重要的是,台灣是個善良的地方,台灣的善,是出自很深的宗教情懷及儒家傳統,沒有多少地方可以比得上,這是創意最大的財富。
企業界非常需要創意,而且它本來就應該領先創意,而不是藝術界在領先創意。企業是否有創意,還是必須先回到動機,如果企業的動機是賺錢,創意的思考會受限。真正開明的企業家,目的不是為了賺錢,而是創造更好的世界,這就不一樣了。創意的動機要看是利己還是利他,如果動機在利他,收穫無可限量。
我認為這幾年最有創意的企業是蘋果電腦,蘋果的作業系統可能不如視窗,但是它用起來就是舒服。我在蘋果身上,看到一個控制得很好的創意,而且始終保持一致性。蘋果的iPod很厲害,多少公司的MP3比它更好、功能更多,就是沒有它美,它完全懂得現在人要的是感覺。只要有過那種觸感,你就知道。
我今年初應邀到史丹福大學教書,校方給我一台蘋果電腦。這是我第一次使用蘋果電腦,用過之後,至今讓我懷念的不是它的功能,而是它的感覺。這是很感性的東西,它的企業動機是要創造一個更人性的電腦,它把這個動機當作最後的目標。我雖然不了解這家公司,但是我認為他們不希望未來的世界是機械化的冰冷世界,他們在乎的是電腦跟人的關係。
現在所有的商品都在拚「有感覺」,但是大部份還是加碼在功能部份,這是創意的下游,企業能不能在創意上游就找出自己的動機?企業不但要問某一項產品的動機,也要問整體企業的動機是什麼,如果整體動機是競爭、要贏,那麼創意深度也不可能太高。
做創意必需活在當下
從事創意工作,必須活在當下,當下是充滿任何可能性的點,我們大部份時間都遠離它,都在想過去或未來的事,尤其是企業界。如果真的能靜下來,就懂得在當下的這一剎那裡面,會看到無限的可能性,創意就在其中。我在做戲的時候,會想辦法讓自己空掉,這對企業同樣重要。
企業面對很多困難的處境,與其鑽進每一個細節,不如想辦法空掉,這時很多答案自然會出來。空掉是指放下所有瑣瑣碎碎的理念、思維,非常安靜的享用當下地時刻,你的頭腦沒有趕忙地往未來想,也沒有沈醉在過去,真的看到當下的風景,這時你就變成海綿,創意會自動進來。
---文/賴聲川
訂閱:
文章 (Atom)